忙于作业,学生都不读书了?6大因素导致学生阅读浅层化、快餐化 没有阅读,就没有精神的发育。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因为人的智慧、思想是没有办法从父母那里通过基因来拷贝、遗传。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广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然而,阅读浅层化、快餐化已经成为当下流行的文化,就连大学生都基本不读书了。年我国的国民阅读率是60.4%,到年这个数字下降到48.7%,我国国民阅读率可谓是连续多年持续走低。在走低的同时,还呈现出阅读浅层化、快餐化的倾向。这种情况在我国学生身上尤其明显。分析其中的原因,笔者认为,大概有以下6种。 第一,繁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没有时间阅读。我国大概只有8%的学生坚持课外阅读,仅有5%的高中生购买名著,95%的高三学生从来不进图书馆。为了应付考试,各级各类的学校几乎每天一小考,每月一大考,天天有练习卷,所有的时间被课程学习和考试所占有,看似与考试无关的阅读往往被束之高阁,变成了奢侈享受。更多的阅读被分配给了阅读测试卷、作文选等。 第二,现代科技冲击了传统阅读。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都依靠手机和电脑来接触信息,但是网络上的信息大多是碎片化的,于是习惯了网上阅读的学生已很难安静下来认认真真读完一本书,建立一套系统的完整的认知体系了。 第三,家庭氛围、社会环境影响了阅读。在我国家庭,父母们都认为学习是重点,成绩是关键,课外阅读被视为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因此,家长不是严厉制止就是强行没收孩子的课外读物。在考试、升学与分数的重压之下,成人正将孩子的阅读方向拨往速效和即时。虽说家庭环境不是读书的必然条件,但家长的生活方式和爱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第四,重压下的学生的休闲心理成为经典阅读的桎梏。作为忙里偷闲的阅读,眼下学生阅读的主要目的在于学习之余能够放松心情,然而经典阅读需要慢慢品味,学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与耐心去品读经典,而通俗读物却正巧符合了他们的阅读口味。 第五、传统思想干扰了阅读。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的功利读书论让读书成为工具、成为利器,阅读的最终目的不是陶冶性情、增长见闻,而是改变命运、平步青云。因此,在以高考为目的的学生时代,学生们以教辅、优秀作文选编等作为主要的阅读资料,语文课程也成为了答题知识点的记忆和训练,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真,自然也丧失了阅读的乐趣。 第六,教育的缺失阻碍了阅读。我们的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没有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在占据中小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的教科书阅读中,除了将文本视为文字材料用于各项学习训练以外,主要体现的是文学的认识功能、教化功能,原本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变得暮气沉沉。且只要你规定读什么,什么就会变成考试的内容。为了鼓励阅读,年福建省对高考语文试卷的题型做出调整,将一些经典名著列入考试范围。结果,书店里就出现了好几个版本的《文学名著阅读指南》,该指南完全按照应试的模式,将名著转化为题型,分为从“情节”“主题”“人物”“艺术手法”等角度来设置题目,且附有答案。几乎所有的名著都变成了情节概括,学生们不需要读原著,只要读了这些情节概括,都知道原著写了什么。出题者美好的意图最终异化了。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884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