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超重与肥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年12月份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年)》就已经明确指出,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中国人比较突出的营养问题之一。 1、判定标准目前对于肥胖有三种常见的定义方式: 第一种·BMI指数第一种也是最常用的是BMI,即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BMI指数18.5~23.9为正常,超过24为超重,超过28为肥胖。 第二种·腰围指数第二种是以腰围来作为判断标准,女性腰围超过85厘米,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即为肥胖,这种肥胖我们称之为腹型肥胖。 第三种·体脂率第三种是通过体脂率来判断,女性体脂率超过30%,男性体脂率超过25%为肥胖。 以上三种方法都可以作为肥胖判定的依据,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人种有不同的判断标准范围,在相同的BMI情况下,相较白人群体中国人的体脂率更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和全因死亡率也更高,因此我们要选择适用于中国的超重肥胖判断标准。 2、中国肥胖人群总数按照我国关于超重和肥胖的判定标准,城乡各年龄组的体重都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而且数字可谓是触目惊心: ●学龄前儿童(6岁以下)超重率6.8%,肥胖率3.6%,总计10.4%; ●6-17岁未成年人超重率11.1%,肥胖率7.9%,总计19%; ●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率34.3%,肥胖率16.4%,总计50.7%。 以我国14亿人口以及不同年龄段分布计算,我国超重肥胖的人数接近6亿人。年是“中国肥胖元年”,中国肥胖人数首次超过其他国家,目前肥胖已经成为中国公共健康危机,要想提高大众平均健康水平,控制体重必须处于优先的地位。 3、中国肥胖问题特点在全球范围内,肥胖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而且呈上升趋势,我国肥胖问题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腹型肥胖的比例更高。在相同体重的情况下,我们的体质更倾向于让脂肪堆积在内脏周围;在相同体脂率的前提下,中国人群的内脏脂肪含量高于白人,反映在身材上就是我们常说的腹型肥胖和中心型肥胖。 第二,城市肥胖率高于农村,但差距在逐渐缩小。在农村地区,生产方式变化剧烈,健康知识水平较低,再加上精细化食物和工业食品的廉价化,农村面临的肥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未来很有可能超越城市。 第三,男性肥胖率增长速度高于女性。在年以后,男性超重肥胖率就追上了女性,这可能跟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系,随着车辆的普及男性体力劳动消耗的热量明显减少。而且,男性对身材形象的要求没有女性那么高,所以呈现出了男性超重肥胖比例高于女性的事实。 第四,超重和肥胖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在欧美发达国家,低收入水平人群由于加工食品消费率高,穷人肥胖比例比较高。在中国可能跟大家对肥胖问题的认识不足,认为胖是“富态”的表现有关,超重和肥胖在教育程度较低的女性和教育程度较高的男性中最常见。 4、影响因素最新一期《柳叶刀-糖尿病及内分泌学》封面刊登了中国肥胖系列文章,在《中国肥胖的流行病学和决定因素》这篇文章中详细阐述了中国人群的肥胖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社会、环境和个人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体力劳动减少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大大减少了体力活动;电子产品、车辆普及让家庭活动和休闲娱乐也越来越“久坐”,换句话说,这让我们吃得多,动得少。 第二,环境因素:快餐和加工食物增加 食品生产和销售行业的发展,使人们更容易获得廉价可口但并不健康的食品,包括含糖饮料以及低营养高能量的加工食品。食物的烹饪方式也在悄然变化,蒸、烤或水煮食物摄入减少,不健康油炸食品摄入增加;外卖和外出就餐往往带来更多高脂、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进而增加总热量摄入。 第三,个人因素:膳食结构变化、情绪和睡眠的影响 在过去30年,我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逐渐从传统的粗粮和蔬菜等植物性食物为主转变为西方化的饮食模式,动物来源食物摄入增加,谷物以精制谷物为主,而高糖和高脂的超加工食物摄入量也在增加。尽管总热量摄入减少,但身体活动同样大幅减少,最终,仍然导致热量过剩。 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时间长、心理压力大的原因也会导致情绪化进食和暴饮暴食、睡眠不足、内分泌紊乱等现象,进而增加肥胖的风险。 简而言之,中国的超重和肥胖问题不仅关系个人的健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已经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人们对肥胖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是肥胖问题的最大威胁。 生活方式的调整是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的最有效手段,要想从源头上解决肥胖的问题,需要引起大家对健康生活方式的
|